斑胸草雀

穿越2000年的时光,在首博锦绣中华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度。植桑养蚕、绩麻织布,对于人们,不仅仅是温饱的必需品,更是美化生活的载体。布帛,作为技术与灵感结合的产物,更承载着每个时代的衣冠仪礼、时尚潮流的文化。因此,相较于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织绣能更直接、更及时地反映历朝历代的工艺水平、经济状况和审美取向。今天的我们,就循着那经纬交错间的丝光锦色,去体会下华夏民族的悠远流长~~

首都博物馆-—锦绣中华展览

首博此次展览,分为六个篇章:先秦的礼仪之备、秦汉的汉韵胡风、盛唐的大国气象、两宋辽金的南雅北逸、元代的精丽华贵、明清的文章锦绣。

最早的对襟——(qiū)衣战国

衣,属于陪葬明器,无实际穿着功能,出土时附有墨书“衣”的标签,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对襟服装。虽然是非实用的模型,但仍然有“衣作绣,锦为缘”的基本特征。衣服两肩及背后刺绣凤鸟逐蛇纹样。

秦皇一统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开启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各地文化、工艺面貌趋向一体。汉朝兴盛后,又打通了丝绸之路,使中原与西域的文化再次融合。从而在两千年前的布帛丝缕之中,展示着汉韵胡风。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

此锦上云气纹呈山状,可能与汉代流行的神仙思想中的仙山有关。锦上云气之间秀有禽鸟、有翼独角兽、虎、羽人,其中有翼动物形象源于西亚,东西合璧的形象更显汉韵胡风的时代气息。汉隶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与同墓出土的“讨南羌”锦可以拼合完整的纬向循环对称构图,推测整块完整织锦的文字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根据《史记·天宫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的记载,这件锦应为记录吉祥天象之意。(五星,是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盛唐之时,万国来朝,商旅不绝于途,东西文化交流空前。在此期间,织绣与其他工艺美术门类一道发生了变革,从先秦两汉神秘的云中龙兽,转向花开富贵的人间之趣,呈现出雍容华贵之气,并开创了影响直至明清的花草装饰之风。

褐地对鸟对羊灯树纹锦北朝晚期至唐初

与这件平纹经锦同样题材的织锦在吐鲁番出土多例,颈部系有波斯绶带的山羊形象与中国图案中的绵羊形象有明显不同。羊上方是树形灯,灯之间有两对鸟。这类纹样是中亚地区流行的装饰元素。

宋辽金夏时代,花卉纹成为多民族共有的服饰纹样。在民族融合向多元一体发展的大趋势下,南北民族生活习俗、社会审美的差异又使装饰纹样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呈现出两宋装饰雅致,辽金西夏则充满野逸之趣的面貌。

缂(刻)丝人物轴宋

宋代以前缂(刻)丝主要用于衣带等服饰之用,宋代文人审美盛行,绘画性装饰流行于世,缂(刻)丝开始用于摹画书画作品或表现人物形象。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缂丝工艺自汉代就已产生。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

因缂丝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最早的织金罗--湖蓝色云纹织金罗辽

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织金罗实物,可能是带襕罗织物的剩余材料制成的装饰,织金所用片金为羊皮背面贴金箔。

织金就是用金丝织出图案,织金技术据传是由古波斯传入中国的。一般是先制成金箔,经过褙金,砑光和切箔把金箔捻成金线。在纺织时把金线缠在织梭上,作为纬线的一种。成本比较高,但华丽大气,深受贵族阶层喜爱。

元代在蒙古族西征后,重新将东西方联系起来。将宋代几乎消失的西方织金锦再次复兴,使精丽华贵的服饰风格风靡于世。

顾绣达摩像绣片明

白缎地上绣一达摩像,静坐蒲团,前置一葫芦。蒲团采用格景绣。人物刻画落笔简练,逼真传神。引首题“一苇渡江,九年面壁。露香园绣。”朱印“皇明顾绣。”

顾绣,俗称“画绣”,是一种“画”与“绣”相结合的绣艺。

明嘉靖年间,上海城里有“三大名园”,分别是露香园、豫园、日涉园。

据传,明嘉靖年间卸任道州太守顾名儒,购得城北黑山桥地块,共计九亩,盖起了万竹山房。其弟顾名世在万竹山房北开辟旷地,凿池得石,上有“露香池”三字,据说还是赵孟的手迹,便称此园“露香园”,这个地方也俗称“九亩地”。

顾明世系明嘉靖三十八年松江府进士,曾在宫廷中担任宝物总管的职务,晚年退居于上海。顾绣为其子顾汇海之妾缪氏所创。缪氏早年学得内庭宋绣技艺,更将这种源于唐代发绣的针法推陈出新。她擘丝如发,针刺如毫,配色别具匠心,所绣花鸟山水佛像人物,气韵生动,灿烂夺目,得者无不珍惜珍藏。她的《八骏图》曾被书画大家董其昌赞为“虽赵子昂用笔也未必能”。

又有顾名世之次孙顾寿潜之妻——韩希孟,善丹青,深通六法。工刺绣,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以脱俗高难的宋元名画为蓝本,将松江书画派画法与刺绣手法相结合,半绣半绘。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深浅浓淡,无不如意,亦无针痕线迹,使人不辨为绣为画。绣品意境高远,精工巧夺。

韩希孟将“书、画、诗、文、印”这些传统书画艺术的要素都融入了顾绣之中,同侪不能望其项背。明代松江画派大书画家董其昌,对其画绣极为赞赏,誉其为“针圣”。

因其为顾寿潜之妻,从夫姓,因而称为“顾绣”;且顾家有露香园,故又称其刺绣为露香园绣。

顾绣的特点:半绘半绣,画绣结合;针法多变,时创新意;间色晕色,补色套色。

韩希孟之后,顾氏家道中落,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设幔授徒,顾绣针法得以外传,顾绣之名也震溢天下。

20世纪初,松江曾出现松筠女子职校的顾绣班,现年近九旬的戴明教老人曾为该班学生,她是近半个世纪顾绣在松江的代表性传承人,著有《顾绣针法初探》一书。年5月20日,顾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顾绣是民间绣艺与文人画结合的产物,因此对从业人员素养要求很高,很难普及。民间顾绣艺人是用一根线劈成36根丝进行刺绣,画绣结合、以画辅绣。往往一个下午的时间,只能绣好一只鸟身上的一根羽毛,极为精细。所以制作费时耗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更难找到愿意从事这门技艺的接班人了。

受现代工业的影响,大量顾绣仿制品涌入冲击了市场。顾绣之名虽盛而真得“画绣”真谛者在上海几不可寻,因此这一传统绣艺亟待抢救、保护、整理、挖掘,传承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xiongcaoque.com/btsc/15190.html


冀ICP备2021025465号-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