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

书画精览百年巨匠徐悲鸿范曾合作


免费腾讯视频平台vip账号 http://www.jpm.cn/article-123588-1.html
语音讲解徐悲鸿《六朝诗意图》05:28来自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徐悲鸿、范曾合作《六朝诗意图——知足常乐》水墨纸本镜芯92cm×cm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藏徐悲鸿(-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此幅《六朝诗意图-知足常乐》,是徐悲鸿和范曾时隔77年跨世纪合作而成。这原是徐悲鸿先生年的底稿,并基于此稿创作而成三幅成稿,均藏于大陆之外:一幅由徐悲鸿先生在莫斯科举办画展的时候由苏方留藏,现存于莫斯科博物馆,另一幅在其离婚时留给了前妻蒋碧薇女士,后流藏于台湾;还有一幅被新加坡收藏家杨启霖先生重金收藏,只有底稿一直由徐悲鸿保存,在他逝世后由廖靖文女士收藏。我们看这幅画,除中间的驴之外,全部以白描手法写出,前面骑马的翩翩公子,面部表情刻画地惟妙惟肖,眉毛高眺,右手拉着缰绳,左手扶执腰下佩剑,脚蹬马镫,端坐马上;坐下之骑,颈系响铃,信步前行。再看中间的骑驴者,从头饰可知,应是一位穷酸书生,有趣的是他看推车汉的表情,有惊讶、有同情、有自娱、有欣慰,头后视而脚前蹬,极具平衡感,加之左手勒紧缰绳,驴头微别、驴踢亮起之神态,极为传神;最后我们来看看后面推车的汉子,满脸布满苍桑,眼神中流露出不甘与无奈,脖勒车襻儿之状甚感沉重,手握车把更显力量,粗状的腿蹬地之状,稳与动并显,劲与力共存,车轮前转的动感油然而生。整幅构图,中心人物当为中间的骑驴者,他对前面官运亨通者的锦衣白马,羡慕不已,自愧不如,但回头一看,又见大汗淋漓、光膀赤足、辛苦劳作的推车汉子,觉得自已又高人一等,从而又有一种优越、得意和满足。骑马者的春风得意,推车者的心有不甘,很复杂的心理活动被画家以极简的笔墨写出。与其说是一幅尚未完成的底稿,不如说是一幅已经告罄的杰作。虽未写背景,但更突出了主体,虽不乏疏旷,但更为传神,虽未尚华丽,但朴实的线条更显淡泊与练达。年廖靖文女士邀请范曾将这幅底稿按照原样补画完整,在反复揣摩徐悲鸿意图和审视原作的前提下,补绘出后面的连山,茂壮的松树,以及马蹄所过、驴蹄所触、车轮正行及壮汉踩踏的山路,并补画数笔荆棘野草,更显道路之崎岖。从而成就了这幅弥足珍贵的千古绝品。范曾先生补画之后,又在画面左上角信笔写下长题锦锈少年不知愁,策蹇山林羡骥裘。独驮堪怜人寄世,伤心莫忘此回头这一千古名句,并落款岁丙戌仲夏,静文先生持悲鸿六朝诗意稿嘱题。江东范曾。更值得一提的是,范曾先生专为此图刻制两枚印鉴,一枚“高山仰止忆悲鸿”,一枚“恐修名之不立,唯昭质其未亏”,其中寓意更体现出范曾先生对一代巨匠徐悲鸿的敬仰之情,与范曾先生的谦逊。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xiongcaoque.com/btsc/14496.html


冀ICP备2021025465号-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