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

中国纹样陶瓷纹饰里的大千世界


云肩纹

欧文·琼斯的书中一百幅纹饰图里,这种纹样的图出现了四次,可见他对这个纹样特别感兴趣。这就是云肩纹。这个纹饰是来自于服装的一个结构。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成自元代开始流行的一种披肩。

陶瓷在装饰上其实一直在借鉴各种工艺门类,服装、金银器、建筑都有。云肩本身不是服装的纹样,而是服装的一个结构。我们从元代开始在瓷器上大量使用这个纹样。当在瓷器上使用时,人们做了一些变型,而且瓷器的这个部分也就叫“肩”,所以它是纹样和结构结合得特别好的一个装饰手法。

上面这个例子就是云肩纹在青花瓷上的运用。

青 花

青花在欧文书里出现的频率非常高。青花瓷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陶瓷种类。它最初在元代就诞生了。上面这张图里就是元代青花。青花瓷的历史里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元代有青花这件事其实很晚大家才知道。民国时期如果你去逛古玩市场,然后问老板说你这有没有元青花,你基本上就会被赶出去。大家会觉得你是外行,因为到民国时期大家都不知道有元青花。当时认为青花瓷是明代早期产生的。

青花瓷在元代诞生以后,一直是广受欢迎世界性商品。畅销世界的结果背后其实是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这种新风格符合了世界大多数地方的审美;二是景德镇生产这种瓷器比较容易,产量能够足够大。

从15,16世纪到18世纪,差不多年的时间,中国瓷器畅销世界,最核心的产品就是青花瓷。每年以千万计的数量出口,这个数量是极其庞大的。就是因为青花瓷相较于之前的汝窑、龙泉等等瓷器的生产效率提高了。青花瓷不仅是装饰艺术上的一个巨大提升,它其实更是陶瓷制作技术的分水岭。景德镇在这个技术革新竞赛中获胜,在青花瓷产生上获得了技术垄断,这也是明代开始在陶瓷生产上景德镇一家独大的原因。

为什说青花瓷制作的工艺难?我们要了解一下整个瓷器制作的工艺。在青花瓷诞生之前,瓷器制作其实主要是两个部分,胎体和釉面。青花瓷之前我们熟悉的重要窑口,大多数都是属于颜色釉。比如汝窑,釉面是青灰色,胎体是灰黑色的。而我们看,青花瓷的底是白色,釉面是透明的。

整个制瓷工艺发展到元代,胎体和釉面都有了新的突破。这是青花瓷诞生的前提。

首先是能烧出透明釉。透明釉的产生其实比颜色釉出现得晚,工艺难度更大。早期的瓷器釉面有颜色是因为去除不了釉和胎体里面的杂质,颜色有一种掩盖作用。要烧得洁白甚至透明,这在瓷器制作上是非常大的突破。另外,非常鲜艳的青花颜色,在当时要烧出来也是很大挑战。

洁白的胎体、透明的釉、鲜艳的蓝色,这三者要同时在一件瓷器上完成,一次烧成,这个工艺难度就不是简单的三者相加,可以把它理解为三者相乘。正是因为完成了这个高难度挑战,才使得景德镇迅速崛起,取代了其他陶瓷产区,成为世界瓷都。

青花瓷的生产本身也非常具有国际性。当时生产青花瓷的青花料产自波斯地区,具体的地方到现在也没有完全确定。在元代的时候,无论是陆地上还是海上,贸易非常发达。阿拉伯人带着青花料来到景德镇,定制这种蓝色画面的瓷器。所以现在我们知道的,元青花收藏最多的国家是土耳其和伊朗。

比如上图这种纹饰就是中东地区的装饰风格,这就是按照中亚地区的需求生产的青花瓷。

冰裂纹

据说欧文·琼斯看到这种纹理时,也觉得特别吃惊。他有一个描述,就是说这个纹样就是长长短短的线,也没有什么规律,但是挺好看的。

冰裂纹的确非常特别,这是一个唯一诞生于陶瓷的纹样,而且影响巨大。比如建筑中就会看到这样的纹饰。

这种纹样的来源非常有趣,因为它不是一个设计出来的纹样,而是源于陶瓷工艺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曾困扰陶瓷生产可能长达数百年的时间,是陶瓷工艺中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跨越又很想要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釉面开裂问题。刚才我们讲青花瓷的时候说过,瓷器其实主要是两个部分,釉和胎。这两部分的底料很接近,但毕竟是两种不同材料,两个生产步骤。所以早期一直没法很好解决两种材质结合的问题。

我们现在看汉代,甚至唐代的陶瓷器,就能发现釉面几乎都是裂的。很多出土的瓷器,釉面甚至有脱落的。而今天我们随便买一个瓷器,你即便把它打碎,也不大可能把釉和胎剥离开来。这个问题其实在唐代得到了初步解决。

到唐代以后,釉面和瓷胎的结合就越来越好,基本可以做到釉面不开裂。这是产品质量的提升,但技术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其实没法保证百分百成功,这里就有个成品率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仍然还是会偶尔出现釉面开裂的情况。

可是到宋代发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反转,就是本来是问题产品的裂纹被审美接纳了。这种裂纹不仅被认为很好看,而因为生产过程的不可控,更让大家觉得有趣味,最后成为一种主动的审美追求。

所以在宋代的瓷器中,有裂纹的瓷器是非常普遍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汝窑和哥窑。

从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釉面裂纹在瓷器上的运用。这种裂纹经过发展,到青花瓷上面,就变成经典的冰裂梅花纹。这个纹饰不仅在瓷器上运用,在景泰蓝上也有。

加了梅花之后其实不如之前龙泉窑的那个裂纹自然。自然的釉面裂纹变成审美其实是对美的重新发现和理解。这样的例子在瓷器史上并不是孤例。比如窑变、豇豆红,也是属于这个情况。

扒 花

扒花是非常特殊的一种瓷器纹饰,或者说装饰手法。欧文的书里有四幅是关于扒花纹饰的。

欧文觉得这项工艺非常有趣的一点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在中国画里是没有透视体系的,所以中国的视觉体系中,要表现空间感和层次就比较难。如何在陶瓷的纹饰中,去表现立体感或层次感呢?扒花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装饰手法,能够在平面上区分层次。

这个工艺上是怎么实现的呢?比如烧一个扒花工艺的盘子,首先要在盘子上施一层透明釉,直接高温烧成瓷器。然后在这个白色的瓷器上再填一层,比如上图的绿色,或者其他颜色的低温色釉。然后再用针状的工具去雕刻,用针勾画。这种工艺非常繁琐而枯燥,用景德镇的内行话说这叫苦差,因为不能出任何问题。而因为是一种底纹,它的存在感相对又比较低,必须细细把玩才能看出这样的复杂设计。

我们去博物馆看,如果不经提醒,大多数时候你是看不到那个扒花工艺的。这种工艺大多数时候是作为一种辅助的装饰存在的,但它又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成本,所以一般在官窑瓷器上才会采用。

扒花工艺的出现跟皇室的需求直接相关。首先这是一种技术上的炫技,在不容做装饰的地方去做装饰。而这样用纹饰铺满整个瓷器的底面,就叫“锦地”,在锦地上画花,就是“锦上添花”的寓意了,所以收到宫廷的欢迎,并愿意花大成本去追求这样的纹饰。

清乾隆粉彩开光花鸟双连瓶

文字迷宫

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两幅图案的中心部分。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是传统的“寿”字纹。这个字已经完全图案化了,而且在古典家具、器物、服装,甚至建筑中出现频率都非常高。但对不懂中文的欧文来说,他觉得中国人是画了一个迷宫。

采用这种纹饰的瓷器中,最夸张的是万寿图。用密密麻麻,不同书体的“寿”字来表达最高级别的祝愿。

因为书法和文人的关系,书法在瓷器装饰中的使用也是非常多的。从唐代的长沙窑到宋代的耀州窑,很多瓷器上都用书法作为纹饰。

另一个例子就是大家最熟悉的“喜”字纹。

这个红双喜是一对“喜”字,本身不是一个字。所以双喜是以为固定搭配的纹饰。这样的装饰出现在很多地方,“喜”字单独使用的情况也很多。

除了用文字来表达祝福,古人还擅长用图案来表达各种民俗意义上的吉祥寓意。之前我们说过的“锦上添花”是一个例子,常见的还有“喜上眉梢”。以及“五福(蝠)临门”等等。

陶瓷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入口,而纹饰是我们了解陶瓷的一个好的切入点。它连接了陶瓷的工艺、审美和历史,甚至与更广阔的文化传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今天讲到的主要是古代陶瓷上的纹饰,其实远不止我们今天讲到的几种,这里面的内容非常庞大。

我们的传统纹饰跟今天工业化的纹饰设计还是有很大区别,传统纹饰更多是在长期的手工制作中逐渐形成的规范,而不是现在设计师的有意识设计。今天的设计师设计基本是针对工业化生产的。我们在民国时候也有过陶瓷纹饰设计的实践,但因为后来战乱的原因,没有形成气候。

今天景德镇又开始有具备现代设计能力的年轻人在进行纹饰设计的实践和探索,我们也期待看到新的纹饰设计被陶瓷的使用者们广泛认可的那一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xiongcaoque.com/btsc/11190.html


冀ICP备2021025465号-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