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

贺知章能回家,才幸福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6297_lab.html

想家的时候吕薇-真爱专辑

唐玄宗天宝三载(年)正月,京城长安,杨柳吐绿,春意萌动。

长安城东门广场彩旗飘飘,锣鼓喧天,人头攒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方拉着巨大横幅,上书:贺知章同志光荣退休暨归隐仪式。

“赐御酒、御诗--------”仪式主持人高力士扯着嗓子,拉长腔调。

身披皇帝御赐羽衣、已86岁高龄的贺知章,在侍从搀扶下缓缓走上了主席台。

“贺爱卿,你为官50年,鞠躬尽瘁,为朕的大唐立下了不朽功勋,喝下这三杯酒,朕对你的感谢和祝福都在这酒中,贺爱卿一路顺风!”。

多情自古伤离别。

玄宗皇帝拉着贺知章的手,纵使贵为天子,此刻也是泪眼朦胧,无限伤感。

“微臣惶恐,微臣谢皇上赐酒。”贺知章亦是老泪纵横,三杯御酒连饮而尽。

接着,玄宗皇帝又挥毫泼墨,当场写下一首《送贺秘监归会稽诗并序》: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微臣谢皇上赐诗。”贺知章跪地,双手接诗。

这时广场上奏响了送行乐曲,贺知章在侍从搀扶下登上了马车,吹鼓手开道,太子李亨率文武百官在皇家仪仗队牵引下,浩浩荡荡出东门而去┈┈

天了噜,这贺知章何德何能,能在大唐中央机关从*50年而“全身而退”,且享受如此“超规格”待遇,这是大唐乃至多年的封建王朝中绝无仅有的,他是神话,唯一的神话。

唐高宗显庆四年(年),贺知章出生于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为太子洗马贺德仁之族孙,家境也算较为殷实,只是贺知章七岁时,父亲就撒手人寰。

小贺知章在母亲的陪伴下度过了童年。好在贺知章生在大唐盛世,吃饱肚子没有问题,小贺知章在母亲的教育下茁壮成长。

但凡名人大多数都有一个不平凡的童年,贺知章也是“少以诗文知名”,小贺知章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熟读经书,诗文远播。

母亲在田里辛苦劳作更是触动了他幼小心灵,他时不时参与到劳动中,虽然帮了不少倒忙,但母亲并不责怪他,反而感到很欣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贺家有儿初长成。贺知章19岁那年已是乡里有名的秀才,后来又考取了举人,接着又考中了进士。

只是这时母亲突发疾病,瘫痪在床。贺知章是个大孝子,为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并未到长安进仕。

母亲笃信佛教,常常要到寺庙烧香,贺知章就自制了两个箩筐,一头挑着母亲,一头挑着经书。母亲拜佛时,贺知章就借着寺庙的烛光看书,有时还能吃到斋饭。

时间久了,乡亲们就亲切地称贺知章的母亲为“箩婆”,他们经常走的桥叫“箩婆桥”,这箩婆桥就是贺知章退休还乡时,利用自己的退休金给乡亲们翻建的,这也算是完成了儿时母亲对自己的嘱托。

公元年3月,武周恢复中断数年的“高考”,已经36岁的贺知章一举而中。

当武则天看到贺知章的名字时,贺~知~章~,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接着看他的卷宗,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行云流水的作答,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武则天欲罢不能。

“果然是文如其人呀,有此人,我大周何愁不强啊。”

武则天捧着卷宗爱不释手,接着拿起朱笔在贺知章的卷子上画了一个圈,即贺知章被武则天钦点为金科状元,这是浙江有史记载的第一个状元。

要知道唐朝每年录取的进士不过20多人,录取率仅为1%—2%,那是真正的千*万马过独木桥。

中唐的韩愈、晚唐的李商隐都是考了四五次才考中,那考了一辈子都没考中的就更多了,杜甫,孟浩然,贾岛,罗隐(这个家伙考了十多次都没考中,最后无奈放弃)……

让人郁闷的是,好不容易考中了进士,却不包分配工作,正常情况下,还得守选三年,通过吏部的铨试才有官做。

上边讲到的韩愈,留了四级考中进士后,又苦苦“熬”了10年,才分配了一个小官,还有很多人“熬”了一辈子,也没当上官,这部分人最后都是睁眼死。

科考对唐朝的莘莘学子来说,那只是极少数人的盛宴,剩下的都做了炮灰。

再来看看我们的贺知章同学,人家一考就中,一中就用,一用就是50年,一点时间都不浪费,顺遂至极,比老母猪下崽还痛快。

真的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呀。

不久贺知章就被授予国子四门博士,也就是国立长安大学教授,后受工部侍郎、表弟陆象先的举荐,迁太常博士,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县处级。

这个陆象先发明了成语“庸人自扰”,为人清高,一般的人很难入他的法眼,却唯独对表哥贺知章服的一匹,逢人就讲对贺知章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学而优则仕。贺知章尽管“学而优”,但对“仕”的需求相当的“淡定”,整日乐呵呵的,没事就和同事、学生侃大山,上班签到,下班打卡,完全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小透明。

贺知章在长安国立大学教授的位置上一干就是20年,直到55岁才转任太常博士,还是平调,从小贺变成了老贺。可能你会觉得这贺知章怎么这么没有“进取心”呀。

这恰恰是贺知章的高明之处,是一种藏巧于拙的大智慧,可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虽说贺知章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唐盛世,但其也处在*治斗争极其残酷时期。

为控制朝*,武李之争、韦李之争、乃至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侄姑”之争,都是很暴力、很血腥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直至李隆基最后胜出,大的流血冲突才告一段落。

贺知章抬眼望去,满眼都是大腿,随便抱一条,官肯定比现在的大,不至于30年不升官吧。可贺知章冷冷地说了一句:你们玩,我只是个教书的。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前有上官仪(就是发明上官体的那位),作为太宗和高宗两任皇帝的御用文人,红得发紫,有点飘飘然了,居然插手高宗和武后的“家事”。

很不幸上官仪成了他们斗争的牺牲品,几乎被满门抄斩,咔嚓,咔嚓,怎一个惨字了得?留下一个孙女上官婉儿,不但不能给爷爷、爸爸报仇,反而“认贼作母”。

疏不间亲,你再红能有个屁用,人家高宗和武后才是两口子,没办法只能牺牲你了。

虽然这段历史贺知章没有亲身经历过,但作为一个顶尖的读书人,他一定了解这段历史。当他遇上了上官婉儿,会不会心有戚戚然:你爷爷死得不冤呀。

再看看和贺知章同时期的宋之问,这位口臭诗人才华当然是一流的,人品却是负一流的,具体能卑鄙到什么程度呢?

且看,为了上位,先是给武皇写肉麻情书,“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想亲自上床侍候,遭武皇无情拒绝。我想不单单是因为有宋之问有口臭吧。

接着给武后“御用闺蜜”二张端尿壶,抱公主大腿,看风使舵,首鼠两端,卖友求荣,还有广为流传的杀甥夺诗,一句话,没有最恶心,只有更恶心。他彻底颠覆了人们对诗人的美好印象。

恶有恶报,劣迹斑斑的宋之问最后被唐玄宗赐死徙所,结束了他卑鄙而可耻的一生。

同时期的“初唐四杰”,那叫一个比一个惨,坠海的,投河的,被追杀的,而40多岁就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杨炯,算是结局最好的,起码也算个烈士吧。

和贺知章同龄、被誉为“唐之诗祖”的陈子昂,在备尝无尽的孤独后,惨死狱中,年仅44岁。

只有我们的贺知章同志,像只小白兔,又呆又萌人畜无害,每天拎着打了补丁的公文包,推着破自行车,朝九晚五,按部就班。

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同僚死的死伤的伤,回家的回家,只有贺知章同志稳坐钓鱼台,这又是怎么做到了呢?

其一有才是必须的,不然怎么能当大学教授呢,其二这得益于他超级路人缘,他对学生,对同事那叫一个没正形,谁都可以和他搂搂抱抱,举高高,就是一个大活宝,堪称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人。

唐朝时候就有地图炮了。贺知章是南方人,浙江口音一向比较重,杜甫曾诗曰“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

在朝中的北方人嘲笑贺知章是“南金复生中士”,意思是贺知章是南方乡巴佬,讲的是塑料普通话,到了京城才变成有修养的人。

对此,贺知章不恼也不怒,作为回应,只是淡淡地写了一首诗:

答朝士

鈒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

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

你们盘子里盛的海鲜,碗里的莼菜汤,可都是来自吴越,你们这些“遮渠”(指北方人)怎么不讲究吃相了,balabala吃得像那个啥来的,却从不说它来自吴呢?

言下之意,你们端碗吃饭,放碗骂娘,是谁没有修养呢?呵呵,老实人也不是好欺负的喽。

其三,最重要的一条,在*治上不选边不站队,不红眼别人升官,不在意别人嘲笑。

这就是贺知章,旷达不羁的外表下有一颗超级冷静的心。不懂装懂是可耻的,懂装不懂是可怕的,就像金庸笔下的扫地僧一样,尽显低调奢华。

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

熬呀熬,唐玄宗开元10年(年),武皇,中宗,都被贺知章熬没了,现在熬到了玄宗这里,贺知章的机会来了。

李隆基英明果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盗铃响叮当之势,发动“唐隆*变”诛杀韦后集团,初登大宝。

后又先发制人,发动“先天*变”赐死太平,终于坐稳了江山,走上了人生巅峰。

此时正处开元盛世,一个*府,一个老板,一种声音,玄宗皇帝意气风发,决心赶超曾祖父的“贞观之治”。

为此,他决定加强大唐的法制建设和文化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失之于偏,失之于软。

于是命兵部尚书张说为丽正殿修书史,负责主持《六典》的编纂工作;秘书监徐坚为主撰负责《文纂》的修纂工作。

张说和徐坚接到任务后,都表示“任务很艰巨,需要加人手”,而且不约而同要了同一个人:贺知章!

靠,看来这贺知章有两把刷子嘛,难怪上次陆象先向我极力推荐,原来有这么多人看好他,这算是给玄宗皇帝心里种下了草。

贺知章不久迁任太常少卿,正四品,从七品到四品,连升三级。

这还不算,开元十三年(年),66岁的贺知章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兼太子侍读,身兼三职,之后又改任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正三品,妥妥的省部级大干部,真是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呀。

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制,唐朝国力达到鼎盛,由此进入了“开元盛世”。唐玄宗本人也是自信心爆棚,年春,他决定举行泰山封禅大典,记录传颂这一空前盛世伟业。

封禅,作为一种最高祭祀仪式,自商代以来,真正在泰山举行封禅的皇帝也仅仅有6位,没曾想一下子让高宗、玄宗这爷孙一下子就占了俩。

作为千年一遇的泰山封禅,自然是国家*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宣传报道,歌功颂德是少不了的。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自然又落到贺知章的身上,谁叫你这么能干呢?

没关系的,偶就是吃这碗饭的,为国家效力,为老板服务乃职责所在,贺知章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结果,入选此次封禅大典的8篇美文,有7篇出自贺知章之手,你问你服不服吧。

当然,此次泰山封禅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封禅的时间安排。

朝廷上的大臣有的主张清明节,有的主张国庆节,两派为此争得面红耳赤,险些开撕,只有贺知章一如既往的伫立沉默。

贺爱卿,你怎么看?玄宗一如既往的这么问。

启奏皇上,微臣认为封禅一事贵在一颗为民之心,何必拘泥于时间呢,只要不影响到百姓生活,皇帝定在哪天哪天就是最合适的。

甚好,甚好,择日不如撞日,传朕旨意,三天后举行泰山封禅大典。

唐玄宗一锤定音。

呵呵,这个老贺头还真是个“老司机”。鉴于贺知章此次在泰山封禅中的优异表现,他在玄宗心中再一次留下了美好印象。

在贺知章担任礼部侍郎的第二年,即公元年,发生了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来看一下老贺头是怎么处理的。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这一年,岐王李范逝世(就是杜甫名句“岐王宅里寻常见”中的岐王),这岐王李范是当今皇帝玄宗的亲弟弟,葬礼规格自然是很高的。

作为礼部侍郎的贺知章,当仁不让地全权负责岐王治丧事宜。

其中葬礼中有一个选拔挽郎的环节。挽郎的职责就是出殡时,牵引灵柩,唱颂挽歌,做出痛不欲生的表情,有点类似于职业哭丧。

这挽郎当然也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就可以担任的。

它有几个条件,一是年龄必须是十四五岁,长得帅的贵族子弟,小老百姓肯定没有机会的,二是必须要有文化,就像现在,招个保安都要求本科以上文凭。

挽郎干完活后,可不是发个红包就完事的,那奖赏可是大大的。

丧礼结束后,这些挽郎的个人档案直接移送吏部,然后分配工作,提拔使用。这不仅仅代表荣耀,也是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一条捷径。

只是僧多粥少,名额有限,朝廷那些达官显贵,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当上挽郎。作为治丧负责人的贺知章,也不知怎么回事,弄得“取舍不平”,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那些落选的官宦子弟,纠集一团,拥到侍郎府讨要说法,人越聚越多。阵仗之大,让贺知章完全没想到,他赶紧让人关上大门。

门外群情激昂,人声鼎沸,闹个没完。

贺知章只得让人架上梯子,自己一手提着小喇叭,一手抓着梯子,在侍从的扶持下爬上围墙,探出头去,耐心地向一帮天不怕地不怕的公子哥们做起了安扶工作,可说了半天,零效果。

(一个老头,攀梯,爬墙,探头,喊话,还得战战兢兢防坠落,这画风,请原谅我不厚道的笑了。)

快要被逼疯了的贺知章,这时说了一句不知轻重的话:

“诸君且散,见说宁王亦甚惨淡矣。”

意思是说,听说宁王(唐玄宗的亲大哥李宪,活得好着呢)也快挂了,你们马上就有机会了,赶快去排队挂号吧,去晚了可就来不及了。

话音刚落,刚刚还门庭若市的侍郎府前,哗啦一声,就“万径人踪灭”了。可以想像一下贺侍郎此刻的面部表情:哼,小样,我还治不了你们这帮熊孩子。

我的个神呐,老贺头,你这样劝人,难道就不怕这话传到皇帝耳朵里吗?难道就不怕宁王打上门吗?

事实上贺知章“攀梯劝退少年郎”这事,很快就传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唐玄宗很快就知道了。

唐玄宗知道贺知章爱开玩笑,也确实喜欢这贺老头,并没有追究,只是象征性地将贺知章平调为工部侍郎。

贺知章这样做,是不是也印证了那句话: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但这事也确实让局外人替贺知章捏了一把汗,毕竟这种玩笑不是谁都可以开的,弄不好要掉脑袋的。

公元年,久闻李白大名的唐玄宗在紫极宫召见李白,贺知章作陪。

唐玄宗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是个狂热的音乐发烧友。那时候的诗就相当于现在的歌词,是用来谱曲传唱的,唐玄宗对李白这样的作诗高手自是另眼相看。

贺知章和李白陪着唐玄宗就诗歌问题,展开深入而广泛的交流,气氛热烈而轻松,唐玄宗对李白改诗有功,当场给予了赏赐。

“以后,太白可常来宫中与朕交流,二位都跪安吧。”说完,唐玄宗离开宝座,拿着改好的诗美滋滋地朝后殿走去。

一看玄宗走了,大殿上只剩下贺知章和李白了,这是他俩的初次见面,没想到居然是这种方式。

作为诗坛大V,贺知章对李白早有耳闻,想必他也见过李白诗作。

一见面贺知章直呼李白为谪仙人,再加上领导不在场,就更加放松了,不一会就搂抱一起,称兄道弟了,尽管两人相差了42岁,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代沟?那根本不存在滴。

就像恋爱结婚,只要两人真心相爱,82娶28都木有问题,因为幸福是两个人的事。

诗仙碰上诗狂,喝酒自然是少不了的。贺知章拉着李白直奔长安国际大酒店,煮酒论诗,再一次切磋交流,从中午一直喝到子夜。

临了结账,贺知章一摸口袋,坏了,走得太急,忘记带money了,再搜摸腰部,掏出一只小金龟,笑着对店小二说“来得太急,未曾带银两,这个小金龟就用来结账吧。”

李白一看,这可是皇上御赐的宝物,只有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员才可佩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急忙对贺知章说“贺兄,舍不得呀,我来买单吧。”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贺知章吟着李白的诗算是拒绝了。

数年后的李白回忆贺知章,在诗中记录了这一美好瞬间。

对酒忆贺监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就这样的一次不期而遇,让83岁的贺知章和41岁的李白成了忘年交。

长安文化圈有一个“饮中八仙”的群,群主就是贺知章,他们经常在一起纵酒赋诗,每次都喝得扶墙而归。

有一次,小迷弟杜甫有幸参加了他们的聚会,杜甫专门为他们写了一首“肖像诗”——《饮中八仙歌》,记录了他们醉酒百态。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其中第一句“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就是描写贺知章的醉酒状态,这当然不是杜甫胡乱编造的,它来源于贺知章身上发生的真实故事,或者叫事故,且看:

有一次,这个“饮中八仙”组合纵酒过后,又像往常一样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街头“醉驾”。贺知章骑在马背上,摇摇晃晃,真的像坐在船上一样。

作为老大,贺知章骑马走在其他七友之前,马蹄噔噔,一溜小跑。突然一只皮球从马前滚过,一个小孩横穿马路,紧追过来,眼见就要被马蹄踏到。

“啊!”,醉眼朦胧的贺知章见此情景,倾刻间酒醒了一大半。他立即两腿夹马,双手勒缰,来了个急刹“马”,那马长嘶一声,双蹄上扬,小孩马蹄下逃生。

贺知章却被马甩了出去,在天空划了一道美丽弧线,“咕咚”一声不偏不倚落到一口井中。

就像看动作大片,老伙伴们都惊呆了!

快救人呀,一阵短暂惊悸后,众人直奔那口井,这时路人甲乙丙拿来抓钩、长绳等打捞工具。

好在那是口旱井,底下只有一汪浅水,结果废了好大劲,总算把这贺老头给拽上来了。

“贺监,贺监!”

众人中,有的掐人中,有的拍胸口,有的挠咯吱窝,就差做人工呼吸了。啊?这老贺头摔晕过去了,急死了,也没办法打呀。

又过了一阵,贺知章紧闭的双眼微微张开,啊,终于醒了,众人一阵欢呼。

看到这里,我瞬间被感动到了,决心穿越大唐,现场采访一下救人英雄贺监。

贺监,你好,我是探花TV“资深”记者探花郎,首先告诉你,因为你的紧急刹“马”,那个熊孩子平安无事,此刻你最想跟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贺监:咳,咳,能给我来碗酒压压惊吗?

探花郎:我去!我说木有,你不会再晕过去吧。

在紫极宫,唐玄宗通过和李白的见面交流,对其十分钦佩,再加上贺知章和御妹玉真公主的加持,不久就封李白为翰林待诏。

至此已42岁的李白,为自己的“帝王师,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算是迈出了第一步。李白对贺知章对自己的赏识和推荐,心里是万分感激的。

二年后,贺知章退休还乡时,李白给贺知章写了送别诗:

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庭换白鹅。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庭换白鹅”这是一个典故,讲的是“书圣”王羲之以字换鹅的故事。

提到贺知章,或许总被人感觉他只是个诗人,其实贺知章也是个大书法家。

“当世称重”、“与造化争神,非人工所到”、“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风之绚采”……等等都是世人对他书法的溢美之词,就连“画圣”吴道子,都曾特意拜访贺知章学习书法。

李白把贺知章比作王羲之,足以见得其书法水平之高。

贺知章在书法界被称作“书狂”,和当时另一位书法大家“草圣”、“书颠”张旭,结成了一个“颠狂”组合,这“颠狂”二人还属于“吴中四士”和“饮中八仙”组合。

这二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喝酒就不会写字了,要写字那必须喝酒,酒喝得越多写出来的字就越好。

众多书法爱好者都知道这个“秘密”,于是乎就守在酒店门口,向他们索要“签名”,二人大多数时候都一一满足粉丝要求。

他俩经常喝得醉眼朦胧的,走在大街上,你搀着我,我扶着你,一看见白墙,立马两眼放光,就在上面尽情挥洒,这时候的书法作品是最无敌的。

贺知章逝世80多年后,诗人刘禹锡还曾在洛阳发现他当年的题壁,并在诗中写道:“高楼贺监昔曾登,壁上笔纵龙虎腾。”

靠,别人在墙上乱涂乱画那是破坏公物,要罚款的。贺知章他们“乱涂乱画”就成了文物,你说这叫什么理呢。

可惜的是,贺知章的墨宝流传下来的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可以说贺知章是著名诗人中书法最好的,著名书法家中最会写诗的。

遗憾的是,像他的书法作品一样,贺知章诗文目前保存下来的也很少,仅仅有二十多首,当然诗文留存的多寡并不能说明什么。

皇帝兼诗人的乾隆,一生笔耕不辍,总共写了四万多首诗,几乎以一己力扛全唐诗人,成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然并卵,滥且烂,无人记得一首。

相反,张若虚仅凭一首《春江花月夜》便“孤篇压全唐”,正所谓土豆一筐,不如珍珠一颗。

回到文章开头部分,那厢太子率文武百官,护送贺知章出城十里才返回向玄宗复命。

这边贺知章一路游山玩水,不改自己率真狂放之本性,看到路边柳树羞姿柔情,仿佛是欢迎自己回家的少女,贺知章诗兴大发。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把柳树比喻成美人,而且是小家碧玉,不事雕琢,清新脱俗,很难想像这是一位86岁的老者所写。这符合贺知章一贯旷达疏淡的性格,他那颗童心从未老去。

50年弹指一梦,50年前自己从这里出发,扬帆起航,何等的意气风发。

《晓发》

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舼。

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

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

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

50年后重回起点,物是人非,当初的玩伴早已不在,不改的唯有自己浓浓的乡音。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回乡偶书(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简直大白话一样的诗,似乎谁都看得懂,其实不然,看得懂的人其实都没出过远门,体会不到诗中的韵味。不曾长别故乡的人,不足以谈此诗。

据说有一段子,一华侨孤旅海外,多年后返乡,当他偶尔读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后,突然嚎啕大哭,当然他文化水平有限,也不知道贺知章是谁。

家人吓坏了,就问他哭什么呀,他说赶快把这个叫贺知章的人找来,我要和他交朋友。这写的什么诗呀,居然把我给搞哭了。

家人得知原委后,哭笑不得,开玩笑地说,你身体棒着呢,现在还“走不得”。老爷子一脸懵逼:走不得?

回到家乡的贺知章,住皇上御赐大房——千秋观,修道养生,高兴了就在镜湖里划划船,累了就于一曲亭小憩,活得是相当滋润,自家玩够了,就跑四明山去玩,还乱闯民宅。

题袁氏别业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

看到别人家别墅里有林有泉又有花,那花儿正飘然而下,自在飞花轻似梦。贺知章兴奋了:啊,这是个喝酒的好地方。

不请自到,生怕人家不让进,赶紧说:放心吧,我口袋里银子多多的不差钱,尽管把好酒好菜端上来。

切,真没有辜负自己“四明狂客”的名头。

尽管玩得嗨,可身体大不如从前,时而迷幻,时而清醒。他经常梦到在后山和他一起捉蝴蝶的玩伴;梦见挑着母亲赶集,母亲在一头萝筐里开心笑的样子……

清醒的时候,就坐在镜湖边发呆,看着眼前的镜湖,一如50年前那样的清澈透明,而他也把生命中的最后一首诗留给了镜湖。

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公元年,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贺知章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走完了自己幸福一生,享年86岁。

公元年,唐肃宗李亨追念贺知章当年侍读之情,赠礼部尚书,极尽哀荣。

贺知章的一生,有广度,更有深度。

他是大孝子,弃仕侍母、箩筐挑母传为佳话;

他是大诗人,他的诗,清新自然,从不“苦吟”,通俗率真,写景抒怀风格独特,狂放豪迈,为唐代诗坛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是大书法家,《孝经》草书流传海外,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他是大活宝,人格魅力一流;

他是大干部,官至三品,从*50年,从未贬谪,善始善终。

他是大唐最幸福的诗人,大唐唯一的赢家,大唐的神话!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保天真之性,做真实的自己,“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是贺知章一生的写照。

文章来源于微公号探花TV,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参考资料:《唐代大诗人故事集贺知章》武汉大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xiongcaoque.com/btjj/13090.html


冀ICP备2021025465号-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