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

锦绣门源飞针走线的指尖文化回绣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这是怎样充满灵性的玉指能为春绣五彩,能为鸟添羽翼!飞针走线,那是绣娘的纤指拨动琴弦的婀娜多姿,那是跳跃的音符编织的动听歌谣。

中国的刺绣技艺源远流长,刺绣作为一个流行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我国除了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这“四大名绣”外,还有京绣、鲁绣、杭绣、闽绣等地方名绣,以及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门源的“回绣”便是众多绣种中的一种,其特质和风格独树一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源回族宴席曲,其中《方四娘》里唱道:

一岁两岁上地上爬

三岁四岁上巧说话

五岁六岁上跟娘转

七岁八岁上学茶饭

九岁十岁上进闺房

天上的百鸟都绣上......

由此可见,当地回族衡量妇女本事的标准首先是“针线”和“茶饭”,看针线手艺最终也是看刺绣。刺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线在织物上刺缀绘绣的一种艺术形式,表达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绣娘们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工艺,世代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六月的门源满目葱茏,在去麻莲乡中麻莲村的路途上,眼前掠过一片片麦田、草地、油菜花,花桠儿才露尖,小风吹送来泥草青涩的乡土气息,那是一份久违了的乡情。

“到了!”沉浸在美景中的我恍然回过神。眼前一个面色红润,笑容可掬的中年回族妇女招呼着我们,她就是门源回族自治县非遗传承人马应花。

走进一户不大的院落,一眼看到左手边开着门的客房床上铺满了五颜六色的绣品和奖状,像一爿春意盎然的百花园。从马应花的笑脸上看得出她的紧张、激动还有一丝难掩的自豪。马应花一边绣着她的绣品,一边聊着她的刺绣技艺。“自幼受母亲的影响,喜欢做绣活。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借着夕阳的余晖,跟随母亲和她的同伴们到村头的树荫下,围坐一圈,姨娘们从花色各异的刺绣包袱里取出刺绣针、剁针和花丝线、绣花撑等绣料绣具,开始忙活起来。那些灵巧的手指起针走线犹如彩蝶飞舞,一件件绣品上艳丽的花朵五彩绽放,蝴蝶兰、柳叶、荷花、美人樱、草玉梅、并蒂莲……顿时活了起来。她们展示自己的技艺,比聪明、比本事。母亲的绣品独特美丽,女红手艺精湛,总被姨娘们夸赞。”马应花赞赏着为她传授技艺的母亲。“瞧,这对套枕,这种割绒绣,是母亲的绝活,如今,母亲已八十多岁了,眼花绣不了了,她的这种绣法再没有几个人会绣了。”马应花补绣着一件蓝底红花套枕惋惜地说道。“纳绣割绒,是通过一次纳绣和割绒的过程,可以制成两片图案天然对称而方向相对的立绒绣品。一面穿针到另一面,其针脚不斜不歪。在绣的过程中,最难把握的一点就是‘对针绣’。两面的绣法必须一致。在割的时候,用力要均匀,下刀要利索,更要小心翼翼,否则,就会使绣品凹凸不平。割绒绣对绣工和刀法技艺要求较高。”马应花一边比画着一边讲解道。

割绒绣,是“回绣”传统的一大绣法。

从马应花展示的绣品中不难看出,她继承了母亲的独特技艺,而她最擅长的就是绣花鞋垫。绣花鞋垫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要经历做模子、打面浆、粘布、拟模、贴面、镶边和绣花等多道工序,其中绣花是最费工夫。随着马应花快速起落的针线,一只美艳的凤凰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眼前。

“从针法和绣面花纹所显露的效果与平日在街摊所见大不相同呀!”

“是的,鞋垫的绣法有好几种。比如,剪纸贴花绣法,就是将要绣的图案先剪成一幅剪纸贴于鞋垫上,针线覆盖绣成。这种绣品显得古朴浑然,看上去略带立体感,不过这种绣法现已少见;又如,勾图绣法,即平针绣法,将选好的图案草稿勾画于鞋垫上,然后用平针直接绣制;再如,挑花绣,这种绣法是事先在鞋底画上或利用画布经纬线抽成经纬方格,然后依格下针,不能错位,多用于十字针法或斜行排列法相组合。这些绣法从小就学了,许多技巧图案都记在心里,几乎是拿起鞋垫就会绣。”马应花一边回应着我一边铺展她绣好的鞋垫。“凤凰戏牡丹”,这是她的拿手绣品。摸着绣面平整,花鸟色彩鲜明的鞋垫,看得出其中的针法丰富,线迹精细,针脚排列整齐均匀,丝毫看不到底布,这是一件上品绣件。正是马应花精湛的刺绣技艺,她的作品荣获过不少奖项。年,在第三届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中荣获三等奖;年,荣获海北州民间工艺美术示范户的荣誉称号;年,在“祁连山草原风情文化旅游节”手工艺美术品展览中荣获编织类作品二等奖;同年,在第五届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中荣获二等奖;年,被评为门源县文化工作优秀文艺工作者;年,被授予了“青海省二级民间工艺师”荣誉称号;年,荣获门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美术(回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年,在第九届青海民间民族工艺美术品展中,荣获省级“源羚杯”三等奖……“刺绣是我唯一的本事,也是让自己能独立生活的希望!”无儿无女无房的马应花,如今依旧靠着年迈的父母以及侄子生活。她表达着自己的心愿。

回族姑娘结婚时必不可少的“摆针线”,“抬针线”的传统习俗,使姑娘们从小就开始学绣并伴随着姑娘们成长。像马应花这样会刺绣手艺的妇女各个村落都有。为了门源“回绣”这一地方特色的刺绣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县*府也多次组织当地绣女,特别是生活贫困的绣女参加了全省农牧民文化技能技艺培训班。

随着门源回族自治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门源回族自治县高铁的开通,全国各地观光旅游的人数日益倍增,极大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为门源“回绣”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三十出头的马应才和妻子马金梅于年创办了“门源县迎财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同年被当地*府评为“农牧区青年创业致富带头雁”。勇于创业善于创新的马应才于年同妻子筹谋“回绣”发展前景,凭着马金梅出色的绣工,加上创新的想法,夫妇俩决定去外地考察学习。几年的时间里,他们去了云南、苏州、杭州、陕西等地,见识、了解、学习了各地的特色刺绣技艺,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受益匪浅。从针法、配色、绘画以及绣品风格等多方面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年马应才与亲友合伙成立了以回绣为主的“门源县志远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了做大做强“回族”刺绣产品,公司成立后,首先采取了“挖掘、培训、订单、回收”扶贫扩新路的模式,从东沙河、西沙河、麻莲乡、瓜拉村、大滩乡、中滩乡、沙沟村等三个乡镇不同村落挖掘了一些绣娘并进行了刺绣培训。为了巩固和提升了绣技,马应才聘请青海当地各市县一些有名的刺绣能手,以及外地的刺绣名师,为绣娘们传授刺绣技艺,和绣娘签订订单协议,统一材料,统一纹样,统一制作,统一销售,计件结算。为鼓励和奖励绣娘的积极性提高技艺的主观能动性,公司以较高的价格回收绣娘们出色的绣品。同时,为带动大批无法外出务工的妇女就近创业,公司发挥传承人优势,开展专项培训,扩大传承人群,增加经济收入。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训了二百多名农村妇女,与公司签订订单协议的有八十多名贫困妇女,平均每户每年收入四千多元。公司从个人制作刺绣产品的小打小闹转向了修厂房,购机具,门源“回绣”从传统的家庭作坊逐步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其中设计制作的高端手工刺绣艺术收藏品、手工刺绣工艺品和手工刺绣文化旅游产品等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成为门源乃至海北地区一张亮丽的旅游产品名片。

走进公司,只见墙上嵌的,地上立的,桌上铺的,门上挂的,撑子上绷得绣品满目琳琅,光彩艳丽,令人目不暇接。绣花钻钻、钱包套、小化妆镜套、鞋垫、腰带、围肚、耳套、披风、花枕、被罩、布坨坨花被褥、窗帘、门帘、电视罩、装物袋以及钱褡、眼镜盒、书包、针包等家用类绣品;荷包、手帕、书签套等礼仪类绣品;屏风、影壁、摆件、挂件等观赏类绣品以及阿拉伯文的经字画、天方图、挂幛等宗教类绣品,可以说是集绘画、剪纸、刺绣艺术为一体的精美绣品。绣品上有各种寓福图案:凤凰戏牡丹、绿叶荷花、孔雀开屏、鸳鸯戏水、喜鹊登梅等百种花草鸟兽绣品无不透着绣娘的灵思妙想和不凡的功夫。

色彩艳丽,自由装饰,可以说是“回绣”的一大特色,体现出回族妇女明丽、开朗、爱美的性格特质。

“现在的客户要求高,指定图案绣品既要色彩搭配美艳而不俗,又要做工细而无暇。这样的大幅或小幅作品都得自己做或者挑选有耐心,做活细致,绣工精湛的绣娘协作完成。”马金梅一边绣着即将完工的喜鹊牡丹绣品,一边慢条斯理地说着。望着眼前的绣品,只见千色丝线,错落相宜,花儿摇曳,鹊鸟吟唱,活灵活现,亦真亦幻。犹如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所写:巧女之刺绣,虽精妙绚烂,才可人目,初无补于实用,后世之文似之。

“绣牡丹花讲究的是针路,要抓住主心,按花瓣的长势去掺。但是要想让花瓣灵动飘逸,就得借鉴国画出枝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方法,改变针法,把由生长中心直出的针路,加以巧妙的变化,成为随势游动的针路,这样绣出的花瓣会产生飘动的感觉,花朵更显得风韵有致。这种绣花针法为‘扎花绣’,也就是平绣。而平绣的针法要领是:顺,曲线圆顺;齐,针迹整齐;平,绣面平服;匀,疏密有致;洁,绣面光洁。平绣针法繁多,不同纹样用不同针法。”马金梅边说边施展着自己的身手。

扎花绣,是“回绣”最惯用的传统的一大绣法。

“除了针法,传统刺绣的底料和绣线以及配色也是有讲究的。底料多用软缎、丝绸、棉布、麻布、尼龙等。绣线,有单色线和过渡线。单色线颜色丰富,过渡线绣出的画面层次分明,有立体感。还有以金线、银线、头发为绣线的金银绣和发绣等。花朵、枝叶的合理配色,才能有美的效果。”马金梅讲着她惯用的针法绣技,在时间的推行中,她手下绣着的枝条一点一点地清晰起来,还有鸟的尾巴、腹部、翅膀、背部、爪子,最后到小鸟的头部,繁复的针法、跳动的彩线、起落的手指、蹿上蹿下的绣针,眼花缭乱中,绣娘如变魔术般,一幅鸟儿攀枝吟唱的绣品,栩栩如生跃然眼目,令人唏嘘不已!“她也是培训绣娘的老师。”马应才带着赞赏的语气笑望着他的妻子说。

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司也收获了不少荣誉。年,海北州首届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活动中,刺绣作品《宫灯》荣获文化文物创意类银奖;年,获得“五星级文明经营户”荣誉称号;年,荣获“全省文明诚信私营企业”荣誉称号;年,荣获“民族团结进步杯”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创意大赛三等奖;年,评为“青海省妇女手工制品示范基地”;年,刺绣作品《回族女性服饰》在“民族团结进步杯”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创意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年,《门源回绣系列》作品荣获大美青海旅游商品大赛之纪念品类优秀作品奖等诸多奖项。随着“回绣”技艺的提升、绣品品质的提高,绣品种类的增多,尤其在旅游旺季,各种绣品“大出风头”,游客连连称赞,订单也增多了。马应才说,只有将“回绣”这一非遗产品商品化走进大众中去才能得以更广泛的传承和发扬。“现在的一些客户不仅满足于日常绣品,而是将目光转向了高端的名家字画,大幅的山水景色。特别是这几年,许多游客很眷恋门源的美景,就要求把美景绣成壁挂‘带景回家’,这无疑是对绣工提出的高标准和严要求。绣娘不光会绣,还要懂色彩、线条等美学常识和较高的审美眼光,这么系统的知识有望院校老师、书画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xiongcaoque.com/btdl/12265.html


冀ICP备2021025465号-6

当前时间: